
供給側改革學習心得體會總結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8-13 15:56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十三五”期間要著力抓好的重大任務。我國政府提出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必將對中國經濟高質量、高效率增長產生深遠影響。
2016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導改革,創新發展,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突破口,將使中國巨輪獲得源源不斷的新動力,駛向新的發展境界。在全球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是適應需求變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方案,也是大勢所趨。中國經濟是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不僅事關中國自身發展,也對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過去30多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未來30年應不斷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逐漸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市場的定位發展。
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經濟轉型期進行改革調控的可預期結果,也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主動將改革車輪駛進深水區的體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做出的一項正確且必要的改革舉措,這對不斷挖掘中國新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潛力有著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能力、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是結構轉型的重要前提和出發點。“改革并非易事,如果中國能夠成功轉型,就可以繼續堅定不移地沿此道路發展下去。
我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態度,目前中國向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過程非常順利。中國正在進一步尋求提高經濟效率的途徑,這展現出了中國深化經濟結構改革的決心。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供需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從需求側看,需求結構向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轉型升級,普通居民對產品的品質和個性化追求與日俱增,旅游、養老、教育、醫療和各類生產性服務需求迅猛擴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要從供給側入手,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十分重要,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產能過剩的現狀,中國需要創新驅動型增長,來實現經濟結構的再平衡。要實現創新驅動型增長,為私營企業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非常必要。
長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需求刺激政策。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已經從供給不足或短缺經濟發展到供給過剩,尤其是制造業和房地產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和高額庫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為導向的供給側改革,將是解決中國經濟存在的部分結構失衡問題的最佳途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把鑰匙,未來的改革措施值得期待。美國和英國的供給側改革雖然帶動了經濟增長,但是美國采取的是減稅政策,造成財政赤字大量增加,英國采取的是國有企業民營化方案,造成了大規模失業的副作用。與金融業、服務產業發達的美、英相比較,中國雖然在這些領域發展不占優勢,但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大,通過政府財政支持和新興產業培育,完全可以吸收因傳統制造業改革所帶來的失業者。
我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應當是適當放松管制,釋放創業創新活力,增強經濟持續發展動力。具體而言,要真正地讓供給適應需求,就要不斷完善市場作用,讓市場成為決定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同時,繼續或者大幅度降低企業稅負,讓企業尤其是新創企業有寬松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因為要激活企業家精神,就必須給所有企業創造公平公正開放的競爭環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涉及的去除鋼鐵等產業的庫存,以及允許一些虧損的公司倒閉等都引起了世界關注,是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正確方法。近期中國正在進行重工業重組,允許一些生產效率低下的企業倒閉,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他同時建議,中國在進行經濟改革過程中要謹慎處理公司倒閉以及員工失業等問題。勞倫森也表示,降低私營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壁壘,確保私有企業與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同等地位,將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
經合組織成員國從2008年起開始實行極度寬松貨幣政策,但是經濟增速并未恢復,原因就在于沒有解決結構性問題,經濟結構是阻礙這些成員國生產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我國進行經濟結構改革是一個正確方向,從其他國家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這樣無論對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而言都是一大福音。總而言之,供給側改革絕非簡單地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本質上是從政府主導和管理經濟徹底轉向市場主導和調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