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延安歷史——“三三制”政策的制定與推行(六)
編輯:admin 時間:2024-11-04 05:43
為了切實執行“三三制”的政權政策,鑒于當年的選舉中一部分縣的參議員和政府委員中,共產黨員超過三分之一的實際情況,陜甘寧邊區政府于1942年3月4日發出指示信,要求采取措施由共產黨員“自動退出辭職”和由候補參議員補任或酌量聘請的方法,充實“三三制”。邊區政府號召:“各縣參議會共產黨員超過三分之一的,應該自動退出辭職,由無黨派候補議員補充。各縣政府還可選有能力有名望的人士,酌量聘請。各縣議員中,如有共產黨員而被調動離職的,更應以非共產黨員補充。”縣政府委員也采取同樣的方法補充。
根據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安排,從1942年4月至12月,邊區直屬各縣(市)進行了鄉級參議會的改選。延安、延長、安定、志丹等8縣隨后也進行了縣參議會和政府委員會改選工作。邊區政府于同年9月1日再次發出指示信。指示信強調在改選中,要徹底地推行“三三制”,特別要注意選出議員的品質。應吸取上年選舉中宣傳動員不深入等教訓,把有品德、有才能、熱心抗戰事業的人選出來。
在邊區政府和選舉委員會的領導下,這次鄉縣兩級的改選于12月底完成,在選舉過程中,選民們以更積極的姿態參加了選舉,據統計,邊區各縣有8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選舉。經過改選和調整,“三三制”政權確實得到了充實。如延安縣,在調整前,在11名縣政府委員中,共產黨員有9名,占82%;調整后,共產黨員只有4人,占36%,其余的為無黨派人士。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的領導下,邊區直屬各縣(市)認真執行“三三制”政策,既保證了黨在各級參議會和政府中的絕對領導,也密切了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關系,從而使延安這個“三三制”政策的發源地,成為貫徹“三三制”政策、建設民主政權的模范。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