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培訓學習感悟體會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10-15 18:11
十縣是一個貧困山區,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如何把中央的總體政策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貧困山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二十年來,全縣以全村推廣的形式,分批組織實施了47個示范村項目,推動全村脫貧致富和溫飽。這些項目的完成已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載體。今年5月,我縣在馬拜鎮白圩、南老鎮湯芳、斗龍鎮茅坪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我們就此問題先后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實施中存在一些不恰當的做法,主要根源仍在認識和方法上,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新農村建設有走錯方向的危險。因此,對于像我縣這樣的貧困山區,在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國家的良好政策機遇,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我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一員,這里有一些個人的體會。
一、科學合理規劃,做到規劃先行當前我縣農村發展的一大突出問題是:
村莊布局分散,建設混亂,規模小,城鎮規劃滯后于建設。農村交通、通訊、人畜飲水、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村工業發展水平明顯偏低,農民增收困難。這些問題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必須盡快解決。為了避免繞路和浪費,規劃應該首先成為一個重要的原則。從過去的實踐來看,一個好的計劃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具有前瞻性。規劃應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長期趨勢和村鎮布局的長期變化。將來,要合并的偏遠村莊和人口稀少的定居點不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花很多錢。二是具有和諧性。從村鎮的山地地形出發,村鎮應該建在山川之上。他們不應該推山、填池塘或砍樹。他們應該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自然村落、農村農場和農村社區,防止成千上萬的村落出現。第三是以人為本。我們應該考慮農村生產生活的特點,促進農民的生產生活。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于城市居民。它們不應該與城市相似。他們不應該簡單地復制城市,把城市變成住宅,以防止貼瓷磚、住在外國建筑里、把糧食運到高層建筑里的現象。但也要注意改變傳統的陋習和不文明、不衛生的習慣,與改水、改廁、改圈、改院結合起來,使民居上一個層次。考慮到群眾的經濟實力,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水平實際上是由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對農村的支持程度決定的。郊區村莊和公路沿線的村莊足夠強大,可以做得更好、更快。偏遠村莊和薄弱村莊的實力很差。不要拆除大型建筑。你可以在一次性計劃的基礎上盡你所能,并逐步實施。在鄉村和農村人口分散的情況下,規劃應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長期趨勢、村鎮布局的長期變化等因素,防止選址、預留不足或空殼。
總之,我們必須堅持規劃第一,基礎設施第一,優惠政策第一,試點第一,從農民最活躍,干部最活躍,條件最成熟的村莊開始。
二、新村莊建設不等于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主要是村莊面貌的建設。新農村不僅是新農村的出現,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建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工程。然而,從目前全國各縣組織的訪問的重點和經驗介紹來看,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關注村莊的外觀。事實上,這只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方面。從全局和長遠來看,經濟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基本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農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充分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是實現農村各方面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三、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只有隨著生產的發展,我們才能建設一個新的村鎮,過上新的生活。只有富裕的工業才能支撐真正的新農村。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優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只有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承受能力,才能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可靠的基礎。過去,我們只注重現有房屋和道路的改造和建設,忽視了工業發展和生產發展的根本問題。我們必須糾正這一點。根據我縣實際情況,新農村建設應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和產業化經營,培育龍頭企業,組織更多分散的農民開發優質糧食、茶葉、林果、畜禽等資源,擴大和加強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努力拉長養殖、育苗、施肥、種植、收獲、加工、養殖、沼氣生產、沼氣液化等產業鏈。通過循環鏈的構建、利益鏈的形成和要素鏈的培育,努力形成全縣秸稈類水果、八角、板栗、核桃、保險杠橙、楊梅、櫻桃、棗、梨、藥材、瓜菜集中連片鏈。
四、積極探索建設模式,努力創新建設方式
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充分考慮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繁重、籌資困難的現實,努力探索適合山區新農村建設的新途徑。
第一,必須堅持典型引路、示范帶動。首先,選擇具有良好經濟和輿論基礎的自然村。示范網站取得實際、令人信服的效果后,再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推廣。
第二,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一是要堅持農民自主申報。確定示范點不下硬性指標,不搞人為指定。二是堅持農民自主建設。如何建設新農村取決于農民自己,如采用哪種建設模式和確定哪種建設項目。建設資金主要由農民自己投資,建設也由農民自己完成。
三是堅持農民自主管理。指導各地成立新農村建設委員會,全權負責動員群眾、籌集資金、組織建設、質量監督、跟蹤管理等工作。
第四,建立農民自我管理和自主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責任目標約束機制。要制定一些簡單、實用、易于操作的新農村建設委員會規章制度、村規民約、門前三包責任制、村道養護、公廁管理、庭院保潔等制度,并對相關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逐戶逐人進行分解。二是建立日常管理投入機制。我們應該采取村內集體安置、農民集資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籌集資金,解決理事會成員的工資和一些公共設施及環境衛生維護和管理費用的問題,以確保一些人當家作主,有錢做事。
五、必須始終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
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做法。急于求成、速戰速決和立竿見影,甚至取代一切和強制命令,都違背了中央政府的精神。農村的落后狀況是由歷史形成的。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任務,但它不是一項階段性的工作,更不是一項總的工作安排,而是一個必須長期實踐、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雖然新農村建設的預期目標可以定性地確定,但從數量上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完全可以量化的事情。即使可以量化,也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改進。因此,它是一個可以被豐富的變量。不能說新農村什么時候建成,什么時候完成,什么時候不會有進一步的進展。因此,我們不應該太詳細,太渴望成功。相反,我們應該穩步前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我們要反對固定的目標、固定的時間、機械、僵化、教條的評價和接受,反對形成千村一面的普遍評價規則。否則,結果只會是基層單位忙于達標考核,導致形式主義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