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攻堅暨美麗鄉村建設專題培訓學習心得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10-09 10:48
根據統一安排,我從一月到二月參加了為期一周的扶貧培訓。在此期間,無論從科學合理的課程安排、獨特的現場觀察、無縫銜接、周到便捷的接待服務,我都感受到了相關人員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并通過他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前沿獨特的城市文化和魅力。下面將幾點初淺的體會匯報如下:
一、課程安排科學全面
農業部和發展改革部的兩位領導詳細介紹了廣東在扶貧、美麗農村建設和農村環境改善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從而回答了我們在基層工作中的許多疑慮。主任撰寫的專題報告《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建設全領域美麗宜居的村莊》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為什么要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造,中央政府推進村莊改造的精神和相關安排,廣東村莊改造的實踐與實踐,村莊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案例——浙江推進“千村改造、示范村”的經驗。改善生活環境和建設美麗的農村是我們鄉鎮當前的當務之急,這使我們受益匪淺。
導演關于“中美貿易戰——新興崛起與持續博弈”的演講讓我們了解了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大國之間驚心動魄的博弈。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四個信心”,理解了陶教授“讓東西南北風盛行,堅持發展不放松”的“農村振興戰略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農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和核心、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解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就和問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議五個方面進行了解讀。讓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深入透徹的了解,并為我們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講明了政策、理清了思路,對我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二、現場觀摩點各具特色
在城市定位活動中,我們在“三大”會場重新接受了靈魂的洗禮。通過完成一系列任務,我對廣州的和諧與寬容、簡約與現代、歷史與時尚、東西方、維護與創新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美麗的廣州,就像街上古老而翠綠的榕樹,經歷了許多滄桑,充滿了活力。
在對英、德、博羅的實地考察中,我覺得他們首先注重規劃,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規劃行業。注重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增加群眾收入;注重生態保護,杜絕開發過程中的大規模拆遷和建設,破壞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重視村民自治,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通過“下移三個重心”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注重風土人情建設,突出文化引導,挖掘宗祠文化、姓氏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一系列評選和激勵活動,樹立典型人物,發揮主導作用,弘揚傳統美德。我們真正探索了一條“工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復興之路。
特別是廣東省清遠市探索的“三重心下移”,可以為我們突破基層治理困境提供很好的借鑒。近年來,清遠市把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和公共服務作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在村民小組(自然村)層面設立黨支部,規范自然村村民委員會建設,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約束,探索建立“黨支部提意見、村民委員會審議、村民會議決定、村民委員會擔任執事”的民主決策機制。它實現了黨的核心與輿論的有效聯系。農村社會矛盾根源的治理效果開始顯現,成為農村的有效機制我們將把村民自治的重心下移,通過在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全面建立村民委員會,選舉優秀人才和有能力的人、退休干部和教師以及渴望為村民服務的德高望重的宗族長者為委員會成員。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村委會充分發揮了其在血緣、地理位置和人緣關系中的積極作用。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委員會牽頭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自治、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激活村務治理的“內部因素”,與政府職能部門形成合力,使人民訴求表達更加順暢,有效解決“政府不好、干部管不了、社會無人管”的農村社會管理問題。
為解決群眾面臨的困難,應推進服務重心下移,在行政村(社區)建立村級綜合社會服務站,實現與縣鎮社會綜合服務中心的無縫銜接,對各職能部門面向基層的各類公共服務事項實施“一站式服務”。服務站由村(社區)“兩委”干部和黨員組成,為群眾提供免費代理和上門服務,實現“群眾說話,干部跑腿”。有效解決了“辦事難”、“買賣難”等群眾問題,開辟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英里”,有效預防、減少和弱化了農村矛盾的發生。
三、幾點感悟
通過比較和發現差距,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仍然在我們的想法中墨守成規。工業發展和項目規劃仍然存在不科學和不系統的方面。基層治理仍然存在一廂情愿的想法,忽視“為誰?依靠誰?”的本問題,沒有充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這導致了項目建設困難、產業發展困難、基層治理困難、基層干部疲憊不堪、群眾不滿意的尷尬局面。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深入的學習和思考,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在旅游產業發展方面。我縣生然環境優美,生態環境良好,山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但由于交通區位等方面的制約,旅游產業一直不溫不火。我認為我們應該加大吸引投資和業務選擇的力度,引入優惠政策,吸引有實力的專業團隊來開展發展。注意規劃登陸,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登陸規劃。沒有必要是高層次的,但必須是有根據的。注重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在現有農業產業中植入旅游元素,將傳統農業轉變為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體驗農業,在增加門票收入的同時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注意因地制宜,在風景區開發建設中,避免大規模建設、拆遷和施工,要結合自然、科學規劃、發展經驗的項目;注重文化挖掘,利用我縣的中草藥和種植基地,種植中藥文化,發展中藥養生谷等。,發展中醫藥養生旅游基地。
在基層治理方面,也可以探索村民自治重心的下移,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村務的積極性。自治的重點已經轉移到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形成了一個利益密切相關的社區。村民在村莊的發展和治理中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增強了農民“當家作主”的意識,增強了他們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熱情。為了有效促進農村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自治被用來“消化矛盾”,化解不和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