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感先鋒》丨央視科教頻道專題報道武大遙感科研成果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8-13 16:48
8月2日,CCTV-10科教頻道《創新一線》欄目播出專題片《遙感先鋒》,系統介紹武大遙感學院張祖勛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
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這種技術相當于人獲取信息的一種模擬。我們通過兩只眼睛,看到一座大樓,大腦在接收到這個信息后,經過快速處理,形成一個立體模型。那么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應該說就是用相機代替人的眼睛,來測量我們所處的周圍的三維環境。它是通過不同位置獲取的兩張或者兩張以上影像來進行,代替我們眼睛去獲取三維的一些模型相應的位置和姿態的信息。

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的處理速度,非常適用于像汶川特大地震等突發自然災害應急需求,在汶川地震救援行動中的表現得到了各方面充分的肯定。自此之后,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獲得了大面積的推廣,被廣泛應用于國產遙感衛星地面處理系統,自然資源監測,海島礁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
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2010年,懸空寺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為懸空寺做高精度實景三維模型信息采集,等于給人類的文物古跡加了一個雙保險,讓其變成真正能傳承萬年的數字資產。但驚險的地理位置,對寺廟的三維建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武漢大學張祖勛院士團隊利用無人機航測激活了這座千年古寺的基因,為古建的數字保存和修復貢獻了科技力量。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已是大勢所趨。而大數據,則成為物聯時代的核心,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將建立全球數據網,賦能經濟產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添加新動能,助力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
由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張祖勛院士及張永軍教授團隊完成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首次提出數字攝影測量網格的創新思想,突破了高可靠性影像匹配、公眾地理信息輔助的多星多軌聯合處理、正射影像智能鑲嵌及勻光勻色等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建立了完整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智能攝影測量處理技術體系。研制出我國首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網格處理系統(DPGrid),其中攝影測量網格并行處理、高可靠性影像匹配、無人機影像全自動處理、稀疏控制智能空中三角測量、數字影像準實時拼接等核心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徹底打破了國際軟件的壟斷地位。

軟件系統已被國內150多家測繪等領域相關單位廣泛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高校人才培養及各類地理信息產品生產,并在汶川特大地震等突發災害應急響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研究成果是我國測繪遙感領域首個實現核心技術出口的自主產權軟件研發成果,授權許可國際權威的地理信息研究和應用機構美國ESRI公司進行全球化推廣應用,標志著測繪遙感領域國產研發成果正式全面走向國際市場。
該研究成果曾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測繪科技進步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