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傳真】傳遞“醫學溫暖” ——武漢大學醫學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側記
編輯:admin 時間:2019-07-17 11:01
5月22日晚8點半,武漢大學醫學部521、522、523教室依舊燈火通明。
一堂討論課正在進行,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踴躍發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十分熱烈。
“我明白了恪守醫德不僅僅是法律所規定的事務,更多的時候是我們作為一個人從心底散發的善良。”
“老師帶著我們領略醫學倫理知識中的魅力,理論+案例的實踐能很好地鞏固所學,每一次實踐背后都有著深厚的倫理學背景,這確實發人深思。”
“與其他醫學專業課相較,《醫學倫理學》對我們的影響更深遠。通過學習,我逐漸明白醫德對于一名醫生的重要性,同時行醫不僅需要治愈患者身體的病痛,更需要治愈患者受傷的心靈。”
……
兩個小時的討論課下來,大家直抒胸臆,充分說明了自身對于倫理學課程的學習體會,在分享交流中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同時也再一次認清了腳下的道路、堅定了前行的方向,可謂收獲滿滿。
在醫學部,最近的幾個小故事在學生們當中廣為流傳——
5月7日,一篇題為“她坐了趟高鐵,發了條朋友圈,看過的人都點了贊!”的文章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推文閱讀量分別超過100萬和60萬。故事中的施救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生管茜的舉動贏得頻頻點贊,其“挺身而出、守護左右、義無反顧”的高尚品質被大家津津樂道。
“救死扶傷本就是醫生的職責,碰到這種情況,自己伸出援手是責無旁貸的。”面對大家的稱贊,管茜如是說。
無獨有偶,4月下旬,一封用毛筆寫好的感謝信粘貼在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里。
故事是這樣的:一名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就醫的九旬老人從病房走失,遇見了好心的他——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微生物學2018級研究生吳穎俊。吳穎俊耐心地陪伴老人一個小時,并通過聯系醫院住院部和保安,得以讓老人與家人重逢。
“只是舉手之勞,老人沒事就好。”面對找到他采訪的記者時,吳穎俊這樣說。
近年來,按照醫學人才培養新要求,武漢大學醫學部堅持把“課堂思政”、醫德培養和專業傳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引導醫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通過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注重培養醫學生醫學倫理、職業素養和人文情懷。目前,武漢大學醫學部已面向醫學生開設醫學倫理學、倫理與職業態度、醫學史、早期接觸臨床、關懷理念與實踐、衛生法規、醫學心理學7門課程,每年共計231學時、約2300多名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中。
正是在學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浸染下,不論是已在工作崗位工作了幾十年的醫生、教授,還是在校醫學生,先進典型不斷涌現,溫暖人心的一幕幕不斷上演——
諸如感動中國人物——武漢大學醫學部傳染病學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醫生桂希恩;在8000米高空沉著施救的荊楚楷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沈吟教授;在外六次出手救人的“暖醫”——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綜合科主任醫師金雅磊;充滿人文關懷的“救護之翼團隊”;公交車上挽救突發疾病老人的五名醫學生;“全國自強之星”楊應成……這些先進典型在實力踐行醫師職業精神的同時,無不感動和溫暖著眾人。
醫學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中心主任王傳中教授,退休后還一直堅守在倫理學教學課堂上。他認為,醫學生的課堂要始終堅持“三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五性”(正能量性、引導性、科學性、鮮明性、啟發性)相結合,做到前后貫通,努力使學生走上社會后,不僅能救死扶傷,更能向公眾傳遞醫學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