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深圳研究院3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編輯:admin 時間:2019-07-17 15:30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活動。武漢大學深圳教育中心3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主持完成2項成果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參與完成的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施闖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瞄準北斗系統規模化應用的國家重大需求,立足自主創新,建立了精準、快速的北斗定位服務技術體系,研制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北斗核心芯片和系列裝備,構建了穩健、可信的中國高精度位置服務系統,核心技術躋身國際前列。項目團隊開拓了北斗精準定位在公路、水路、設施建設和大眾出行等方面的規模化、產業化創新應用,并輻射軍民其它領域,取得重大社會經濟效益。
姜衛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衛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突破了多源衛星數據融合處理、海洋地理信息精細反演、陸海垂直基準無縫轉換等關鍵技術,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海洋測繪衛星大地測量技術方法體系。研制了我國首個國際同期分辨率最高、精度優于5cm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反演了全球1′×1′分辨率的海洋重力異常和海底地形模型;率先構建了中國近海大范圍無縫深度基準模型,實現了與國家陸地高程基準的無縫轉換;并拓展用于內陸水域,實現了對我國主要湖泊水位和長江流域水儲量等的變化監測。成果廣泛用于我國沿海區域數字高程基準構建等工程,也被德國、韓國等科研機構用于深度基準轉換等工作,并為海洋二號衛星系統、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礎數據。
朱欣焰教授團隊參與完成的“復雜大電網時空信息服務平臺關鍵技術與應用”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創建了復雜大電網雙空間一體化時空信息模型,提出了復雜大電網時空拓撲秒級實時重構方法,構建了基于北斗系統的電網資源信息可信高效更新技術體系,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雜大電網時空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了基于統一時空基準CGCS2000的國家電網地理信息服務網絡。成果已應用于國家電網總部、27個省級電力公司及地市單位,并在“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推廣。
據悉,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含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48項。劉永坦、錢七虎兩位院士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5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