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共同富裕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
編輯:admin 時間:2025-04-25 06:33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末人口總量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中國總人口已連續3年負增長。人口負增長背景下人口發展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趨勢性特征加劇,給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代際關系平衡乃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都帶來復雜影響。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成為當前我國具有現實性和迫切性的時代命題。如果人口負增長得不到較好應對,共同富裕可能面臨潛在挑戰,成為影響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重要因素,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負增長可能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損害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共同富裕一個基本條件是物質富裕,依賴于生產力發展奠定的物質基礎。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人口減少,可能制約勞動力供給,降低勞動參與率;會直接加劇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問題,增加整個社會保障支出,加大經濟運行負擔。同時,老齡人口增加、青年勞動力相對減少的老齡化人口結構,也可能不利于社會知識創新和更新,制約社會創新活力,還會鉗制消費需求總量,抑制消費結構升級,影響經濟循環暢通。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的這些經濟負面效應,會綜合作用到生產力的進步上,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物質基礎的積累壯大。
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社會治理難題消解共同富裕的社會基礎。共同富裕問題也是社會治理問題,社會治理高效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社會支撐。人口負增長可能會帶來系列社會治理難題。首先是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家庭成員數量減少,家庭關系簡單化,致使家庭作為重要社會微觀單位的互助功能、抗風險功能減弱,家庭脆弱性增加。其次是引發制度的非適應性降低制度效能,比如建立在舊的人口發展特征基礎上的土地、社保、財稅、戶籍、教育、醫療等制度,便可能與新的人口負增長背景不相適應,引發制度效能損失問題。此外,還可能誘致一些資源的結構性閑置,比如醫院、學校等公共資源在人口負增長時將會出現結構性閑置,耗散共同富裕的資源力量。
人口負增長可能引發代際不公影響代際共富。共同富裕既是當代人共裕,也是代際共富,要求代際之間實現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如果人口負增長導致人口加速老齡化和代際人口轉化不平衡,可能引發代際之間在諸多方面的不公平。比如社會保障負擔代際不公,青年一代養老保險負擔加重;就業機會分配的代際不公,延遲退休可能導致上一代人擠占下一代人就業機會;財稅分擔的代際不公,老齡化社會公共財政負擔向青年一代轉移。這些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代際之間在成本分擔、發展機會、資源分享等多方面的代際不公,影響代際共富。
除此之外,人口負增長也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趨勢,使得人口分布不平衡問題加深,比如導致農村人口進一步流失,青年孤立個體流動至城市帶來的城市“空巢青年”問題,加劇城鄉、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失衡等等,這些都可能削弱精神生產影響精神共富和誘發經濟發展空間不均衡影響全體共富。
我們必須按照人口高質量發展要求,完善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為此,人口發展總體應對策略上需要重點做好以下應對。
第一,要應對少子化。一是要營造婚姻支持型社會氛圍。推進婚俗改革,破除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建設新型婚育文化,努力提升社會適婚年齡人口結婚率。二是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穩住基本生育率。要從就業、教育、住房、醫療等最緊迫的現實問題著手,以多樣化的就業支持、稅收減免、生育補貼、普惠托育服務等政策,切實降低社會生育養育負擔,提高社會生育意愿。三是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大力推進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對適齡勞動力減少現實。通過深化人才培育和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來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激發人力資源紅利,推進技術創新、要素創新、產業創新,減少對勞動力數量投入依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升級,降低少子化引致的勞動力供給不足風險。
第二,應對老齡化。一是繼續完善延遲法定年齡退休政策。要堅持精準、分類施策思維,分行業、分領域、分類別有序推進不同專業、不同技術、不同職業的勞動者延遲退休政策,不斷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增加全社會勞動力的有效供給。二是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要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新趨勢,瞄準人口規模巨大的老齡群體,變“劣勢”為“優勢”,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支持養老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不斷培育和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要統籌代際關系平衡發展,確保代際關系和諧。從代際視角合理確定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強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基金池的管理和優化,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代際均衡;從發展的視角充分考慮和統籌代際之間不同的狀況和稅收負擔能力,合理確定稅種和稅負,實現代際稅負公平;從促進就業視角,科學設計和不斷優化退休政策,確保代際之間就業崗位合理接替,既保障青年一代的就業機會公平,又有確保老年一代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
第三,應對人口增減分化。鑒于人口增減分化可能誘發經濟發展空間不均衡、加劇農村“空巢化”“老齡化”和城市“空巢青年”問題,政策應對上應該以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和防止精神貧困為著力點。一是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根據人口流動形勢和產業演化的客觀規律,通過政策引導,比如通過完善向農村和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優化東西協作機制和城鄉幫扶機制等,在促進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中實現人口的合理分布。二是要加強精神文化交流與精神文化產品生產,促進精神富裕。農村地區要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精神文化交流新渠道;要因地制宜挖掘和發展鄉村文化,發展特色鄉村文旅,增強鄉村吸引力,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產品生產主體。城市中要充分發揮社區單位、公益性組織、慈善機構等功能,助力為城市流動人員打造豐富多彩的社交空間、開展常態化的社群活動、舉辦多樣化的文化論壇等,來增進城市人口之間的交流互動,緩解流動人口特別是“空巢青年”的孤獨感,豐富城市精神生活。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