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科技賦能深化集體林改助力鄉村振興
編輯:admin 時間:2025-03-27 06:07
李強總理在向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集體林權、農墾、供銷社、農業水價等改革。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這是深入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統籌推進林業、農墾和供銷社等改革”等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自然資源,具有水庫、錢庫、糧庫和碳庫功能。我國有集體林地25.68億畝,占林地總面積的60%,分布在2600多個縣,涉及1億多農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暢通“兩山”轉化路徑,激發林業發展活力,是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實現“機制活、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林改目標,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加快以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培育和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
加快培育林木新品種,夯實集體林高產優質的基礎
林木種子是林業生產中最基礎的生產資料,是林業發展中名副其實的“芯片”。林木新品種是通過現代育種技術培育出來、具有優良性狀和高產潛力的種子。林木新品種攜帶著豐富的優良基因,基因決定著林木的抗逆性、遺傳穩定性、生長速度、林木品質等功能特性。因此,林木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對于提高林木產量具有重要意義。例如,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和亞林中心團隊選育的“長林”系列油茶良種,已成為江西、河南、浙江、福建、四川等油茶產區的主導品種。依托這些油茶良種,配以油茶豐產穩產栽培和綠色加工技術,茶油畝產量由原來的5公斤左右提高到30—50公斤。與農業相比,林業生產效益相對偏低,其中制約因素之一就是林木種苗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加強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轉基因和基因編輯等育種技術研究,積極培育優質林木新品種,提高林木種苗自主創新能力,做優做強林木種苗產業,從而在產業鏈源頭為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應用現代信息新技術,推動集體林業智能化智慧化轉型
智慧林業是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武裝的現代化新型林業,能有效實現森林資源監測、林業生產、管理和決策的感知化、智慧化、自動化、可視化。例如,近年來江西省靖安縣大力推進智慧林業建設,依托衛星導航、物聯網、三維展示等新技術,將森林資源監管、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古樹名木保護、自然保護地管理等納入智慧林業平臺統籌管理,大幅提升森林資源智能管護水平。當前智慧林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傳感器和數據采集的精度與穩定性不足、大數據精準高效處理難、網絡連接不穩定或無法覆蓋、數據隱私與安全性保障難等突出問題。因此,要以問題為導向,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與林業融合創新,大力發展智慧林業。
大力研發普及新裝備,促進林業勞動生產率大幅躍遷
新裝備在林業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裝備如植樹機器人、自動伐木機、林果采收機器人等,能夠高效完成造林、撫育、采伐等作業任務,大幅節約勞動力投入,提高林業生產效率。例如,浙江農林大學一研究團隊研發出林果采收機器人——折展式林果采收一體機。該裝備在浙江省余姚市、杭州臨安區、開化縣等地推廣應用。實測結果表明,采收一體機工作效率驚人。一臺采收一體機工作效率相當于一個農民工作效率的48倍。
圍繞當前林業機械化的短板,要加快研發和普及適應集體林生產特點的新裝備,如除草松土機、林業播種機、撫育割灌機等營林機械裝備,伐木機器人、油茶采果機等智能采伐與運輸機械裝備,有效降低林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全面提升集體林區的勞動生產率。
總結推廣經營新模式,引導規范集體林適度規模經營
近年來,廣大集體林區林地細碎化問題逐步凸顯,林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導致“誰來種樹”“誰來護林”“誰來經營”等問題日益尖銳。為應對上述挑戰,各地積極探索新模式,推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構建林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新型林業經營體系。例如,湖北省竹山縣支持小農戶通過多種形式聯合開展生產,推廣家庭聯合經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股份合作經營、農戶委托經營等模式;積極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鼓勵國有林場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開展聯合經營,提升集體林經營水平。當前,集體林權流轉和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發展疲弱成為推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重要的瓶頸因素。因此,要以深化集體林改為契機,進一步放活林地經營權,培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推廣“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全面提升集體林規模經營水平。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必須立足林木生長全周期、林業產業鏈全過程,堅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科學普及一體化推進,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推廣應用,在守護好、建設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暢通“兩山”轉化路徑、釋放“兩山”轉化潛能,努力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