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延安歷史——開展食鹽運輸(一)
編輯:admin 時間:2025-01-08 05:14
食鹽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資源。三邊分區所屬的鹽池、定邊兩縣北部地區,是歷史上有名的產鹽區。這里所產的食鹽稱為池鹽,因粒大色白,也稱大鹽。在綏德分區的綏德西川(后劃歸子洲縣)和米脂縣龍鎮、馬湖峪等地,也出產食鹽,屬井鹽,因顆粒較小,含硝較多,稱為小鹽。
關于食鹽運輸,主要是三邊分區的鹽池、定邊兩縣所產池鹽的運輸問題。
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在三邊分區的鹽業生產中基本上是只征收鹽稅,未能有計劃地組織鹽業生產。1940年年初,邊區發生較為嚴重的鹽荒。為解決邊區食鹽供應問題,增加邊區財政收入,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陜甘寧邊區黨委和邊區政府作出決定,在1940年六七月間,由中央軍委后勤部在三邊分區設立鹽務局,從八路軍留守兵團和陜甘寧邊區保安部隊中抽調4000多名指戰員,到三邊建設鹽田,從事鹽業生產。此外,綏德西川的120多口鹽井中,有10余口鹽井歸部隊或機關經營。這一地區的其他115口鹽井,均由當地群眾自己經營。
1940年10月間,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在華中地區制造摩擦事件,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于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并將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并縮編為10萬人。同時,國民黨當局還停發了撥給八路軍、新四軍的軍費。以此為起點,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在此形勢下,中央陜甘寧邊區中央局于11月23日發出《對財政經濟政策的指示》,提出邊區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其中關于工業方面,要求“擴大現有公營企業,首先是鹽、煤、油、紡織、制藥、應用化學,集中人力財力,突擊這些企業,使之有迅速的成效”。并提出:“第一年目標除做到棉麻毛織物、食油、煤、油、紙張等全部自給外,并能以大量的鹽運銷邊區之外,調劑邊區內外的經濟。”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