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以鄉土文化資源激發鄉村治理新動能
編輯:admin 時間:2024-04-26 06:18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源遠流長的鄉土文化不僅起到了“孕育者”的作用,還發揮了“守護者”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中包含著農耕文明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思想內容,是激發鄉村治理活力的重要抓手。在推進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中要不斷挖掘和培育鄉土文化,積極發揮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識、內化自律的作用,努力構建黨委政府主導、社會積極參與、村民互動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
挖掘優秀鄉土文化,筑牢文化根基。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社會中的具體表現,以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載體,如家風家訓、祖廟祠堂、村規民約、族譜村志等,彰顯鄉村風俗禮儀、價值規范、道德標準,為群體成員間的文化和情感溝通提供公共空間和承載。這些載體是群體成員身份與情感認同的象征,是共同的文化記憶,在此基礎上傳承發展的鄉土文化具有了家族倫理、人情禮俗的特質,在日常生活中融入鄉民的思想深處,渲染著濃厚的鄉思鄉情鄉愁,給人以厚重的集體歸屬感,能夠起到凝聚村民共識、加速社群黏合、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的作用。一是對其文化內涵特質甄別提煉,發掘其中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有益文化元素,推動傳統鄉土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其與現代文化和現代治理規則的有效結合。二是制定專項開發和保護政策,形成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以鄉村群眾、社會組織為主體的長效工作機制,重視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利用靈活豐富的形式推介宣傳道德模范事跡和美德善行,激發村民群眾對于家鄉的濃厚自豪感和榮譽感,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承氛圍,實現鄉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發展。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收集各鄉各村歷史傳承下來的鄉土文化資料,整理好祠堂、族譜、碑文等歷史文獻,建立系統的歷史文化檔案庫。可以通過建設鄉村歷史文化館、開辦鄉土文化論壇、開展民俗節慶活動等文化展示設施和交流活動挖掘、宣傳鄉土文化,講好美德故事,將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勤懇務實、誠信友善等優秀文化因子發揚光大。
搭建平臺橋梁,發揮文化“軟治理”作用。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一大難題是社會組織如何重構,即怎樣由改革開放前的“單位制”“公社制”和“街居制”的組織方式,轉向更加精細化、多元化的社會團結形式。這就要求我們在基層治理中大力發展社會組織,特別是基層自治組織,以此匯聚文化資源、搭建良好平臺,在社會關系調節中更好地發揮鄉土文化的“軟治理”作用。因此,新時代基層治理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遵循法治精神、依托法治框架,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并充分激發其調解矛盾糾紛、引導文明生活新風尚的功能。一是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作為一個社區共同體,村落的價值既是制度意義上的,又是心理意義上的。通過對維護鄉土社會集體記憶的各種載體的挖掘,凝聚鄉村作為文化共同體、心理共同體和制度共同體的情感和共識,構建鄉土社會文化共識的現代場域。二是開拓鄉土文化資源的多元化傳播路徑,依托新興傳媒技術,挖掘鄉村社會的新生態、新發展、新動向,搭建起城鄉積極互動對話的數字化橋梁,為鄉土社會價值的正向傳播開辟新的渠道。三是發揮文化“軟治理”功能。汲取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孝為先”“和為貴”“無訟”“親鄰和睦”等治理智慧來豐富工作手段,綜合政治、經濟、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種途徑,及時化解農村征地拆遷、工資拖欠、勞動糾紛、非法集資等矛盾隱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效果。
注重多元治理,積極吸納各類人才參與鄉村治理。新時代鄉村道德模范、優秀基層干部、致富帶頭人、知識分子、退休官員、退役軍人、畢業返鄉大學生等群體,大多具有文化、物質、聲望等優勢,且擁有根植鄉土、熱心奉獻等特點,是村民之間“熟人”的典范,在以“熟人社會”為特征的鄉土社會中能夠擔負起社會關系協調者的職責,在糾紛化解、扶貧助困、公益慈善、產業規劃等鄉村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作為鄉土文化資源的傳承者、群眾致富的領路人,鄉土人才所崇尚和踐行的仁愛孝悌、見賢思齊、克己勤儉等傳統文化特質,發揮著教化村民、凝聚共識、定紛止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建立健全鄉村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優化鄉土人才發展環境。通過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的方式,推選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等德高望重、熱心服務、辦事公道的人員成立議事協商會、糾紛調解協會、文化傳承交流協會、移風易俗議事會等社會組織,促進政府和群眾間的互通互信。另一方面,積極發揮鄉村能人反哺桑梓、凝心聚力、教化村民作用,培育發展基層自治組織,鼓勵他們廣泛參與鄉村治理。著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使鄉土人才真正成為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中堅力量。充分發揮鄉土能人在經驗、資金、人脈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回鄉經濟,吸引本鄉人回家投資和干事創業,以成立本鄉人參事議事會等方式引導其參與村級事務商定,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