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如何高質量發展
編輯:admin 時間:2024-04-22 06:42
2016年,國務院出臺《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16〕37號),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拉開了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因此,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強筋壯骨”,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郵儲銀行三農事業部高級經濟師謝欣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中國特色的組織體系,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以“高質量發展”為基調,從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盤活農村集體存量資金資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和釋放資源性資產的要素價值,讓農村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村集體經濟改革中,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謝欣分析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融資需求和發展現狀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融資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有關建議。
推動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律體系,做好頂層配套制度支撐
一是加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明確扶持政策、財產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規則,進一步完善理順內部管理機制,落實保障好集體成員的知情權、表決權、收益權和監督權。
二是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的治理機制,推動農村“三資”監管系統、產權交易系統應用,完善農村產權流轉市場制度,保證集體資源資產進場交易,通過積累的數據和市場反饋,推動形成資產公允的參考價值,加快落實農村產權交易價值評估、交易流轉、處置變現的配套機制。
三是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給予稅收減免、貸款貼息和發展資金支持。探索設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重點項目建設給予財政資金支持。
四是完善風險補償體系。引導地方政府把集體經濟組織納入當地農業信貸擔保范圍、農業保險補貼范圍,健全風險分擔機制。
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有效實現形式,創新運營模式
一是引入經驗豐富的戰略合作者參與運營建設,積極探索服務創收型、物業租賃型、資產經營型、保底入股型、新興產業型等多種發展模式。如部分地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采用“工商資本+農戶+村集體+農業管理公司”模式,產出農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加工、銷售,實行“保底價收購+返利分紅”,確保投資者和農戶收益穩定。
二是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通過全產業鏈托管、多環節托管、股份合作分紅、股份托管并行、專業化托管等托管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耕、種、防、收、銷全生產周期服務,實現閉環管理。
三是探索資產入股國有農業投資公司,以國有農業投資公司為主導,創新“項目+國有公司+銀行+龍頭企業”融資聯合體模式,解決部分項目需求資金較大的問題。
強化內生發展動力,打造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
一是以產業強村為依托,圍繞“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做精做優農業特色產業,推進農特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實現“一村一品”助推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推進一二三產融合,通過訂單模式、產業鏈模式、產業聯合體模式等,提升信貸服務可得性,實現對村集體經濟的經營幫扶、貸款支持、商機撮合、產銷對接、業務孵化等一攬子綜合服務。
三是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有效拓寬抵押擔保物范圍,探索開展以生產經營設備、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手續齊全的集體物業資產、資產資源收益權、應收賬款等抵質押物申請貸款。
四是建強村集體發展的人才隊伍。通過創新選調生到村任職、選聘職業經理人等方式,選拔有思想、懂經營、有技術、有經營管理能力的人擔任關鍵崗位,提升管理層隊伍素質。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動員吸引大學生回流、外出務工人才回引、致富帶頭人回鄉,充分發揮本地能人、鄉賢的作用,獲取信息、技術等方面支持。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