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延安歷史——西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反“圍剿”斗爭(一)
編輯:admin 時間:2024-03-21 05:21
1934年9月,在國民黨軍對陜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軍事“圍剿”被粉碎后,蔣介石于當年11月調遣駐防豫西地區的陸軍第八十四師開赴陜北,擔負“剿共”任務。該師師長高桂滋為陜北定邊人,對陜北的民情、地形等十分熟悉。同年12月23日,高桂滋率領的第八十四師抵達綏德,遂以綏德、吳堡、清澗、安定四縣為重點,部署兵力,該師四九九團擔任綏德至宋家川的東路交通維護任務;五〇〇團擔任綏德東北區及南區的“進剿”;五〇一團和五〇二團的一個營擔任清澗及安定的“進剿”;五〇二團兩個營擔任綏德西川及安邊邊境的“進剿”。
1935年1月,蔣介石又命令第八十四師擔負延安(今延安市寶塔區)、安塞(今延安市安塞區)、延川、延長四縣的“進剿”任務。高桂滋遂將駐防綏德西川的五〇二團兩個營調防定邊、靖邊,五〇〇團一個營接防綏德西川、五〇〇團另一部調赴綏德北區、西區。第八十四師師部及各團、營均舉辦“感動院”,派“訓練員”到鄉村整頓和清查戶口,編練“保甲”組織和“鏟共義勇隊”,以鎮壓群眾。
由于第八十四師駐防陜北地區的11個縣,兵力配置較為分散,重要城鎮僅能駐軍一連,甚至僅有一排。而且一些重要村鎮難以配置兵力,只能依靠地方民團防守。面對著日益壯大的陜北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和游擊隊、地方赤衛軍,第八十四師軍心不穩,士氣不振。
從1935年1月起,國民黨當局調集了井岳秀第八十六師、高桂滋第八十四師、馬鴻賓第三十五師、楊步飛第六十一師、第十七路軍第七軍第四十二師馮欽哉部共5個師26個團4萬余人,以分區“清剿”、逐區“蠶食”的方式,向西北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二次軍事“圍剿”。此外,以晉軍第七十一師楊耀芳部陳兵于黃河東岸待機。其中一個旅于4月下旬西渡黃河,進駐吳堡縣城宋家川。
來源:黨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