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新漁陽里6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紅色起點”
編輯:admin 時間:2023-08-28 05:45
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6號(原上海市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是一幢坐北朝南的磚木結構石庫門建筑。一百多年前,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這里誕生。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最早,后又積極指導其他地方團組織的建立與發展工作,成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紅色起點”。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也極大鼓舞了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擁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懷揣崇高理想,開始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1920年4月,經李大釗介紹,俄共(布)代表維經斯基來到上海會見陳獨秀,討論建立共產黨的問題。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在老漁陽里2號(今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號)陳獨秀寓所開會,決定成立社會主義性質的政黨,當時定名為社會共產黨。8月,陳獨秀就黨的名稱問題征求李大釗的意見,最后定名為共產黨。共產黨組織在上海成立后,進一步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制定黨的宣言綱領,促進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
為團結更多進步青年加入共產黨的后備力量,陳獨秀決定籌建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共產黨的后備軍和共產主義預備校。1920年8月22日,經陳獨秀倡導,俞秀松、施存統、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金家鳳、袁振英、葉天底等人,在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宣告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之所以將團中央機關辦公地點選在這里,是因為它與老漁陽里2號有一條弄堂貫通,便于往來活動。此后,漁陽里街區成為共產黨在上海早期活動的重要場所和歷史見證地。
9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和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新漁陽里6號又創辦了外國語學社,以公開辦校形式掩護社會主義青年團革命活動,其目的是輸送革命青年赴俄學習,為中國革命準備干部。楊明齋任校長,俞秀松任秘書,維經斯基夫人庫茲涅佐娃任俄文教員,李達、李漢俊、袁振英分別擔任日文、法文和英文教員。當年,樓下客堂為教室,教室后是廚房和餐室。二樓廂房是學員宿舍,客堂為團中央機關辦公室。為避免外界懷疑,外國語學社在《民國日報》上刊登招生廣告,向外界證明這里僅作為外語培訓學校。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吸收20多名新團員。他們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幫助工人群眾建立基層工會組織。1921年春,外國語學社的20多名學員分3批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其中就有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等人??梢哉f,外國語學社實際上是我黨第一個培養青年政治和業務骨干的學校,即團校的早期雛形。
在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引領和感召下,北京、武漢、廣州、長沙等地相繼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隨著隊伍逐步壯大,1921年3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委員會在上海成立,俞秀松任書記,下設秘書、組織、教育、調查、宣傳、編輯、聯絡和圖書8個分處,除日常工作外,還要領導和協調地方團組織。
由于各種原因,1921年5月前后,上海及一些地方的團組織停止活動。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中共一大決定繼續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吸納優秀成員。8月,張太雷等人從俄國回到上海,被指派負責恢復和重整社會主義青年團工作。
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園召開。大會討論通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及各項決議。高君宇、施存統、張太雷、蔡和森、俞秀松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施存統任團中央書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使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實現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完全統一,成為在政治綱領和奮斗目標上與中國共產黨保持一致的全國性的先進青年組織。1925年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決定將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后,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進一步發揮先鋒作用,黨領導的進步青年組織發展邁入嶄新階段,新漁陽里6號也結束了歷史使命。
1957年,上海市將淮海中路567弄6號團中央機關舊址按原貌進行恢復。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位于這里的團中央機關舊址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和共青團中央對團中央機關舊址進行全面整修,并成立舊址紀念館。2004年4月26日,紀念館建成并對外開放。這座歷經百年風雨的石庫門建筑,向參觀者訴說漁陽里的故事,進一步發揮宣傳教育陣地作用,持續煥發百年建筑的不朽青春。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