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紅色伏波廟
編輯:admin 時間:2023-07-28 06:16
伏波廟,位于湖南株洲市淥口鎮淥江右岸的伏波嶺上,相傳為紀念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所建,如今已是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冬日的伏波嶺俊秀挺拔,淥江水碧波蕩漾,黛瓦粉墻的伏波廟,在蒼翠古柏掩映下,顯得格外古樸、肅穆。這里曾留下偉人的足跡,見證了一段珍貴的歲月。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伏波廟為淥口一帶的農運活動中心。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澤東同志考察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情況。其間,他到淥口(原屬醴陵,現為淥口區)實地考察。2月3日,毛澤東在時任醴陵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長孫小山的陪同下,到姚家壩鄉的龍鳳庵、仙井鄉的關王廟、淥口老街的伏波嶺調查。那一日午飯后,毛澤東乘船過淥江訪問南陽橋鄉南岸村,先到許家祠堂(鄉農協會)了解農協情況,隨后實地考察幾戶貧農的生活情況。晚上他們在伏波廟召開了有數十人參加的淥口地區各界代表座談會。毛澤東仔細聽取各方代表的匯報,并與孫小山商量后,就如何深入開展工農運動作了重要講話,鼓舞了與會人員的革命信心。
通過實地考察,毛澤東廣泛收集材料,深入了解農民運動真實情況,撰寫出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淥口伏波廟座談會為他撰寫報告提供了鮮活的第一手素材。“淥口伏波嶺廟內有許多菩薩,因為辦國民黨區黨部房屋不夠,把大小菩薩堆于一角,農民無異言。自此以后,人家死了人,敬神、做道場、送大王燈的,就很少了。這事,因為是農會委員長孫小山倡首,當地的道士們頗恨孫小山……總而言之,所有一切封建的宗法的思想和制度,都隨著農民權力的升漲而動搖。”這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一段話。可以說,這座古廟見證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見證了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成為共產黨人群眾路線形成過程的一處標記。
歲月如歌,天地換新顏。再登伏波廟,聆聽歲月的回聲,我的心情頗為激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革命領袖堅持真理來自群眾基層實踐的調研精神,至今仍讓我們受益無窮。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領導干部保持實事求是作風、提升工作本領的有效途徑。我們干好工作,就要緊緊依靠廣大群眾的力量、智慧和首創精神,讓黨的群眾路線承先啟后,讓調查研究精神薪火相傳。這是這處紅色地標帶給我的啟發。
來源:解放軍報